本站支持IPv6

时政要闻
首页 >> 新闻动态 >> 时政要闻 >> 正文

唱响“文明曲” 凝聚“精气神”——全省各地积极推动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

编辑: 来源:甘肃日报  更新:2025年08月19日 18:06 点击:[]

没有高额彩礼,不搞奢华排场……日前,庆阳市环县洪德镇张塬村党支部书记耿志勇为女儿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出阁宴”。

餐桌上,10元一盒的烟、50元一瓶的酒,两荤四素凉菜,以及环县特色美食羊肉饸饹面、炸油饼、牛肉包子……宾客们不仅品尝到了地道的风味美食,更传递出了物尽其用、杜绝浪费的文明理念。

婚礼流程也大大简化,省去了传统的繁琐环节,只保留了最具温情的“改口”仪式。在乡亲们的共同见证和祝福声中,来自山东枣庄的新郎闫峻珲成为耿家的女婿。

这场耿支书家的“出阁宴”,以降低餐标、简化流程、抵制高额彩礼为鲜明导向,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也成为我省推动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的典范。

从“比排场”到“比文明”,在广袤的陇原大地,新风良俗逐步深入人心,不仅减轻了群众负担,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文明力量。

强宣传 引领新风尚

“先来说说娶新娘,喜事新办不铺张,不要彩礼和楼房,都赞赏。再把‘白事’讲一讲,厚养薄葬要提倡,孝敬老人勤赡养,作榜样……”近日,兰州市榆中县小康营乡翟家湾村村民刘伟等4人创作演绎的移风易俗“三句半”在小康营乡浪街、徐家峡村进行了广泛宣讲,获得群众一致好评。

此作品围绕村规民约、红白喜事等内容,采取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敲锣打鼓”的表演方式,演绎了榆中人民对新时代新风尚的赞扬及对美好生活的愿景。“编排这首‘三句半’,就是为了以群众容易接受的方式,传递对陈规陋习的反思,让群众在耳熟能详的旋律中感受温暖和共鸣。”刘伟告诉记者。

近年来,榆中县创新打造“文明实践小课堂”等品牌,广泛利用文明实践宣传栏、道德讲堂、农家书屋、理论宣讲示范点等基层宣传阵地,统筹“爱榆中”APP等全媒体矩阵,运用“线上+线下”多频讲、整合资源深入讲、发挥优势沉浸讲等形式,大力宣传文明新风尚。广泛开展“十破十立·移风易俗”主题宣讲活动1080余场次、受众4.5万余人。

此外,通过以文化人、群众文化群众办等方式,引导广大群众结合移风易俗具体内容,自编自导自演内容丰富且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开展系列文化惠民活动500余场次;组织全县103所学校开展“小手拉大手移风易俗”活动,覆盖学生3.9万余人,初步实现了“教育一人、带动一家、影响一村、文明榆中”的目标。

建阵地 涵育新风气

前不久,在定西市岷县梅川镇店子村,梅川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组织志愿者与乡镇干部走街串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真实案例,向村民剖析高额彩礼的危害,引导大家破除盲目攀比、炫富摆阔的陈旧观念。

阵地是文明实践的根基,也是新风吹拂的源头。近年来,定西市将阵地建设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基础工程与核心抓手,高标准、规范化推进各级文明实践所(站)建设,确保文明新风能够精准抵达基层末梢。

阵地的力量,体现在对具体问题的精准干预上。在陇西县云田镇,“喜事监督哨”如同灵敏的神经末梢,实时监测着婚俗动态。一旦发现彩礼攀比苗头,由长辈、乡贤等组成的“三劝小组”便会立即介入,以亲情伦理化解心结,以村规民约明确边界,以法律条文厘清权责,有效遏制了不良风气的蔓延。

阵地的温度,体现在对群众的贴心服务上。漳县盐井镇汪家庄村村民李燕菊对此深有体会。年初父亲去世,村红白理事会成员第一时间上门,在尽心尽力协助办理后事中宣讲了政策。李燕菊最终选择以简朴的“烩菜席”招待亲朋,整个丧事花费不足万元。“老人在世时的陪伴关爱,远比身后的排场重要。”李燕菊说。

阵地的成效,反映在乡村面貌的深刻变革上。“我们不断建强用好文明实践阵地,村风民风为之一新。过去酗酒滋事、赌博闲逛的现象少了,现在大家比的是谁更孝敬老人,谁在产业发展上走在前头。”安定区巉口镇巉口村党支部书记孛进刚说,村民的精力从“比排场”转向“比实干”,乡村发展焕发出新的活力。

树典型 焕发新风貌

“高额彩礼会影响子女的生活质量,甚至两个家庭的关系。我们应该共同抵制高额彩礼……”近日,临夏州东乡县在奔驰沟观景平台成功举办“准丈母娘话新风”主题活动,通过典型示范引领,推动群众转变婚嫁观念,倡导文明新风尚。

活动邀请来自低彩礼订婚或待嫁家庭的准丈母娘参与,其中3名准丈母娘代表以“身边人讲身边事”的方式,分享了在子女婚事中抵制高额彩礼的经验做法;随后,一对青年恋人畅谈了践行婚嫁新风的理解与心得;现场观众围绕抵制高额彩礼、破除人情攀比等话题展开热烈交流。

“举办此次活动,旨在为高额彩礼降温,让婚姻回归情感本质。”东乡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孟宪旭介绍说,组织准丈母娘群体参与,就是希望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带动更多群众摒弃婚丧嫁娶中的陈规陋习,推动乡村治理水平提升。

为破解高额彩礼困局,近年来,临夏州深入推进农村高额彩礼问题综合治理,通过一个个典型引导群众树立文明婚嫁观念,“厚彩礼”的旧俗渐淡,“薄彩礼”的理念深入人心。

日前,在永靖县川城镇的马氏门窗店里,53岁的马全福和妻子马哈麦正忙着加工铝合金门窗。提及女儿的婚事,马全福算起了一笔暖心账:“我们彩礼收了6万元,给男方退了1万元,剩下的给孩子们买了家电、家具。”

在马全福看来,嫁女儿从不是“卖女儿”。“彩礼要得太高,年轻人刚成家就背着债,日子怎么舒心?不如少要点,让他们的生活轻松点儿。”马全福说。

立规矩 展现新气象

前阵子,甘南州卓尼县洮砚镇古路坪村村民何胜强和唐红贤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婚礼,双方家庭经过协商,一致决定不收彩礼。婚礼上,一对新人表示,他们更注重彼此之间的感情,不希望被高额彩礼所束缚。

古路坪村红白理事会借此机会,广泛宣传“零彩礼”的意义和好处,引导更多家庭向他们学习。目前,该村已有4对新人选择了“零彩礼”或低彩礼婚礼,文明婚俗新风尚逐渐形成。

这种婚姻新风尚的形成得益于甘南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

甘南州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办公室结合甘南实际,发布《抵制高额彩礼倡导文明婚俗倡议书》,倡导大家携起手来,为爱“减负”,为幸福“加分”。夏河县拉卜楞镇出台党员干部职工婚丧嫁娶活动指导标准,对彩礼、酒席标准等进行“限高”;迭部县开展“两瓶酒里看民生 移风易俗树新风”主题宣讲活动,改变婚丧嫁娶旧习俗;舟曲县在村民举办婚礼时,主动介入全过程,对彩礼金额、宴席规模等进行严格监督,有效遏制相互攀比之风……

婚事新办,是社会进步、城乡文明的标志。甘南、庆阳等市州制定出台移风易俗实施意见,健全婚嫁喜庆公约、抵制高额彩礼报备承诺制、道德红黑榜等工作机制,明确婚丧规定、办事程序、彩礼标准、宴席标准,引导群众破除高额彩礼、铺张浪费、人情攀比等不良习俗,推动好家风、好民风在陇原大地蔚然成风。(记者安志鹏 蔡文正 王虎 薛砚 杨唯伟)